内容摘要: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,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感受、体验、认识和思想。少儿美术教育是将少儿生理、心理特点与美术教育的普遍规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。它通过逐步深化少儿的体验和想象、培养少儿动手能力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、强化老师的主导作用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积极、准确的评价,使儿童学会用美术的形式来反映生动的社会生活,从而走上艺术之路。
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,它是以生动、形象、直观的图画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界、社会和人生及其相互关系的感知、反映、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寄托。实际上,就是作者通过绘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、欲望、情感、意志、理想、信念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、把握及改造。它不是一种以公认正确的前题、合理的逻揖和系统的方法来说服人;它不是以理性的光辉来照耀人,而是以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。人们透过美术作品来认识和把握深藏其内的深刻道理。当美术作品与观众的生活、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经验产生激荡、碰撞时,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,从而调动人的情绪、触动人的灵魂,进而影响社会生活。因而,美术不是单纯的画得像,也不是单纯的色彩美,而是用审美的规则来再现和把握生动的社会生活。它是人的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,因而美术是美的画面与思想、感情的有机结合体,美的画面只是外壳,感情和思想才是核心,是画、情、理的结合。
美术是感性、理性与技术的产物,因而在美术教育中,不仅要注意绘画技术的指导和训练,也要注重思想与感情的培养,既要做到美术作品具有情理性,又要人的情理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。作品表现情理,情理通过作品来表现,情理与作品不可分离,没有情理的作品和没有作品的情理,都不是美术,不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美术教育也不是美术教育。所以美术教育在教授绘画的过程中灌输情理,所灌输的情理是通过绘画来表达。
少儿时期是人生生理、心理发展最旺盛、变化最大,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。儿童在这时身体从小到大、由弱变强。心理在这时也完成了从无到有、从低到高、从简单到复杂、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,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。然而也是在这时,少儿从生理和心理都不能和成年人比齐,而与成年人存在很大差距,有着自己的特点。从感觉来看,其感觉的深度、准确度都只及成年人的一部分。儿童的知觉仍在发展之中,如对方位、大小、形状和早晚都不能准确地判断,表现出模糊状态。在注意方面,持续时间相对成人而言很短暂,但对有兴趣的而且在参与的活动,其注意的时间较长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在记忆方面,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占主要,并逐渐向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发展,但在儿童时记忆不准确,易记也易忘。少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,是在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。其思维必须在头脑中出现相关形象时才能进行,由此逐渐发展到对概念进行思维。由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,使儿童想象力丰富,比较容易地将不同形象的事物加以组合,想象一些不合常理的事物。少儿的语言与其生理、心理发展也紧密相联,他们基本能够描述见到的景象,但不全面、不准确并带有夸张性,更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情感、意志和思维。
儿童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在少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表现,离不开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,只是它要结合少儿这一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展开,是将美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方法与少儿的特殊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。因而少儿美术教育的方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针对性。
一、逐步深化少儿的体验和想象
少儿的心理仍在发展之中。感觉肤浅、简单、单一,只能对自己的现实感受产生心理反应,还不能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,也不能确切地用语言描述感觉和认知,更不能把感觉进行升华。因而在教育中,要从儿童的直观感觉开始,教他们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这种感觉,然后逐渐迁移到体验他人的感受,同时将感受上升到知觉和想象,教会少儿用语言将感觉、知觉、想象用语言进行描述,这样就使少儿由感受、体验上升到用概念来思考的理性思维。由此,少儿的语言就与感受、知觉和想象形成了对应关系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,美术创作中构思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:“从对生活的观察、体验到美的发现”。
少儿有思维,但少儿的思维与成人不一样。少儿思维的特点是用感性思维代替理性思维,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想象,以想象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。“内心视象的酝酿和孕育”,这是美术创作中构思活动的其中的第二环节。因而,在少儿美术教育中,思维的训练重点在于想象力的发挥,而不在于理性思维的练习。因为,即使少儿用概念在思维时,仍然要头脑中闪现相应的形象才能进行。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与老师的约束是相悖立的,老师的条条框框越多,则少儿的想象空间就越窄,反之则越宽,因此,老师在美术教育中,尽一切努力减少给学生的限制,让少儿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弛骋,认真而自由地想象,自由地描述,在自由的想象中认识世界、认识人生、认识生活。进而感受世界、感受人生、感受生活。
根据少儿的特点,积极引导、支持和鼓励少儿感知客观对象、体验生活和人生,并教育少儿将这种感知和体验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,即用概念进行思维,从而使少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,这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:“审美意象的形成”。由于少儿思维的特殊性,即使是用概念思维时,仍然离不开头脑中形象的再现。因而就要大力发挥少儿这一思维特点,让他们在头脑中大胆而自由地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组合;培养,引导少儿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并提取出美术所需要的,并适合美术及自我表现的那部分体验,通过理解、组织、提炼,最终成为为自己画面所用的经验,完成对生活的艺术表达。即使组合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物出来,也要加以肯定。因为只有感性思维的充分发展,理性思维才有基础和源泉。同时,只有足够的形象加工,也才有可能想象出有新意的作品。然后,通过想象的作品,再进行理解、组织、提炼。最后,画出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作品。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。就如有学生说:“我不会画画”时,绝不能就此打住,必须找出究竟是那些经验使少儿不能自我认识。“你想画的是什么?”是老师最佳的发问。如果学生说“我想画溜冰”。老师就知道他的困难可能在于体会经验,那就会适当的刺激便在引发他经验的细节,出使他能体验自己的经验。“你不知道怎样溜冰?”“当你溜冰时,你的身体是怎样的?”“你的脚是怎样的。”“你穿了些什么?”“你觉得怎样?”等都是能提示学生体会经验的问题,而富有创意的制作最重要的前提之一,也便是体会经验。
二、鼓励少儿动手创作
思想只是先导,并不能代替行动,从思想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还有一段距离,所以只有想象思维是不够的,少儿还要能把自己的感受、体验和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形象思维用绘画表达出来。要较好地完成美术意识到绘画作品的转化,就在于少儿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拿住画笔,做到应用自如和随心所欲。但儿童在人生的起步阶段,不但控制自身的能力较差,而且少儿心理稚嫩、脆弱,在遇到挫折、受到打击时容易散失信心。因此,在儿童美术教育中,一方面,积极进行鼓励,激发其创作热情,坚定其创作信心,只要能动手就应该得到表扬和称赞,哪怕画得不好,都应该是进行正面鼓励,切不可打击、讽刺和贬低。当然,如果因为懒惰涣散和不认真造成的,也可以在采取了所有可以采取的措施之后对其进行适当批评,即使这种批评也不应该批评其动手能力,而是批评其态度,否则,批评只能使他们失去信心,不再努力,批评就没有意义了。另一方面,绘画的图形也由简单到复杂、从无色到有色、一步步进行深化。首先可以用手把手的方法教会少儿握笔,然后教其画出“横”“竖”“圆”等基本图形,在此基础上,将简单图形组成图案,最后将图案组成图画,并加上颜色。经过反复训练后,儿童就完成了对笔的控制和基本图形绘画方法的把握,为将头脑中的形象转化为图画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
少儿不可能象成人一样,为既定的目标进行拼搏和努力。儿童是在兴趣的导向下活动的,他对感兴趣的事情就能集中精力、废寝忘食,对不感兴趣的事情,就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。他们对不感兴趣的事情,即便是在督促之下,也是心不在焉、神情懒散。所以,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,是做好美术教育的前提条件。
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宇曾说:“一个要出成果,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,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源来发展自己的特长。有了兴趣,“苦”就不是苦,而是乐。到了这个境地,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。”(5)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其对形象且带有夸张的事物感兴趣。他们总是带着童话般的想象来观察、认识世界,因而在少儿美术教育中,要尽一切努力让其观察色彩鲜艳、构图夸张、好似梦景的对象,比如神话、童话、动物等,并创作这样的作品。同时,儿童总是对新奇事物感兴趣,因而在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,而要常教常新,变动花样。创作内容可以在生活、自然、科幻和动画等方面进行体验和搜集;授课方法可以从叙述、讨论、唱歌、讲故事和看视听资料等交叉入手;甚至可以从教室布置、摆设和装饰等方面想办法,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、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。总之,不要呆板、僵化和教条,而要变化、发展和翻新,以此激发学习兴趣,以顺利有效地进行美术教育。
儿童的注意力除了受兴趣影响之外,再就是少儿本人的参与程度。少儿的参与程度越高,其注意时间就越长,精力也就越集中,这一点可以从少儿玩耍中得到启示。因此,在教育中千万要突出少儿本身的主体地位,想方设法让儿童自己动手、自己动脑、自己评价、自己修改。老师除了在起步初期的基本笔画教学中,手把手地教授之外,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干。老师的任务就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,然后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认识到优点和不足,使学生主动地反复练习、修改。新课程强调,教育不仅仅是老师教,学生育的关系。而更重要的是老师跟学生是教与育的交往、互动,师生双方相互交流、相互沟通、相互启发、相互补充。
四、师生“讲画”
儿童美术教育就是教授少儿学会把自己的感受、认识和思想用绘画来表达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少儿首先要有体会和意识。如何判定少儿有无这种体会和意识呢?只有思维的外壳----语言来认识。换句话说,就是首先要少儿讲出自己的想法。要让儿童讲出自己的想法:一是要儿童这种想法,二是要会讲。这一点少儿都要学习和模仿。因而就要求老师自己要能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、认识和思想,为学生示范,这就是讲“画”。
首先,要求从事少儿美术教育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、理论基础,是一个情感丰富、勤于观察、热爱生活、善于联想的人,这样才有讲的,才会讲。其次,老师任何一次具体教育,都要充分准备,理清思路,对即将教授的内容要熟记于心,这样才能讲得具体、完整。再次,在绘画之前,讲出自己要画的东西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,分清层次、逻辑严密,这样才具有针对性。老师描述出自己要表达的体验、认识和思想要绘声绘色。要讲用什么样的绘画内容来表达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表达,也就是说将心里想的,就用自己的构思把它表达出来,包括这幅画是用油画、素描、水彩、国画等方法来表达都要讲出来,图画的哪些特点具有代表性等等也要讲。当然,老师叙述的语言必须符合儿童的特点,形象生动,甚至带有些天真和幼稚性。
老师表达和讲述的感受、体验、认识和思想,要符合少儿的心理和认识特点。从用词、口语和身体语言都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,否则,少儿如听天书,就失去了意义。如“换衣服”就不能说“更衣”,“哭”就不要引申为“伤心”,“难受”等。用什么绘画内容来表现这种感受,体现认识和思想呢?这也要从儿童特点出发,选用一些少儿喜闻乐见、具有感知经验的事物进行表现。如:想表现一个小朋友的疼痛,就应该画出“小朋友张大嘴巴,双手摸脸,眼泪直流,眉头紧皱”,就不能用“张大嘴巴,眉头舒张,眼睛无泪,面部放松”来表现,讲述的例子让少儿能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对照,让儿童觉得老师说的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一样,这样就逐渐使小朋友认识到,美术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要知道和懂得如何来表达这种思想。确定内容之后,还没有结束,还要进一步说出选择的方式和手法。方式和手法的选择,仍要符合少儿的特点。尽量做到与少儿的直观感受相一致,使少儿身临其境,易学易懂。如:在教学“印象深刻的事”一课时,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地发挥,自由地表现,我就告诉学生什么都可以画,只要是给你们留下较深印象的。我满以为学生会兴高采烈地感兴趣,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。在我看来少儿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,能画的内容多的不得了,怎么会不知道画什么呢?是不是因为思路太广的缘故,他们还缺乏一种整理的能力。需要老师来引导,引导他们从生活的点滴收集,发现有趣,有意义,有价值的东西。于是,我让他们回想自己在学校的课堂上,课间活动或课外活动中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人和事、以及在家里、放学的路上等等。或者是在旅游、过节时的所见、所闻、所想、所悟、所做,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这样的话,孩子们就在头脑里,开始构思属于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,没有抄袭、没有翻版。然后利用自己熟练的绘画手法,在纸上表达出来。从而,传达到我们的视觉神经里。有的画春游、有的画五一假期、有的画春节、还有的画捉迷藏等等。在他们的画面里,使我看到了孩子是多么的活泼天真,看到了千变万化的世界。因此,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上,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,而其学生的主体地位的。当然,兴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,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少儿的丰富的想象的作用。
在老师详细描述和讲解之后,就要启发小朋友对老师的讲述进行讨论,引导小朋友指出“老师哪里没有讲到”“哪些没有讲好”“还可以怎样讲”等。让小朋友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学习和补充老师的描述,为自己讲“画”打下基础。
结束了老师的示范之后,就轮到小朋友自己讲“画”了。老师鼓励小朋友首先讲自己有什么感受、认识了什么东西,有哪些想象和想法,有什么愿望等。接着引导小朋友想用什么东西或事物来表现这些感受、新东西、想象、想法和愿望。然后,就启发小朋友用什么方式或手法来表现,还要加上什么色彩呀?其中哪些最具有代表性呀?等等。在讲述中,不要怕少儿慢、缺、掉和天真好笑。要有最大的耐心让小朋友自己描述,老师不要包办,只能顺其思路进行引导,让小朋友修正和补充。久而久之,少儿在创作之前,就真正做到了胸有成竹,真正做好了一切思想准备。
随着教学的开展,老师的讲述可以由浅入深,由表及里,从简单走向复杂,透过现象抓住本质,逐渐从低级走向高级,学生跟着老师也就学会了直观描述、说出想象、道出感受、讲述认识,直至描述出生动的社会生活。
五、师生画“画”
讲“画”无论如何完整、有趣、优美,仍然只是一种思想意识,只停留在思想上和头脑里,它最多只能证明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,要把所讲的东西表现出来,还要靠画。画画是一种技能,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,一是在于观察生活和学习前人,二是在于反复练习,熟能生巧。
在美术专业里边,从表面看,画画是美术专业是自然行为,是一种动作而已。但从理论上讲“美术”属于“美学”范畴之内,“美学”又是哲学理论之分支,而哲学是意识形态的反映,所以画画就不单纯是一个机械的自然行为,需要成熟的思维意识控制指导,因此,“画画需要很强的思想性,有思想的活动也就是不断成熟的过程,它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,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。怎样提醒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意识,老师的因势利导尤为重要”。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画画也是需要很强的思想性,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。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,画画是光与影基本规律的反应,观察事物就是观察事物在光照下的形象和色彩,看这种形象和色彩在平面上如何反应。因而,教儿童观察事物,就要将光与影的基本规律用小朋友能够理解的现象进行讲解,并让他们带着这种认识去仔细观察生活,留下记忆,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“图式”,如:什么形状在什么角度观察时,反应到纸上是一个什么样子,光线对比怎么样,等等。
学会用光与影的基本规律去观察事物之后,画画还没完成,还需要少儿勤学苦练。但单一的反复练习,会使少儿厌烦,因此,老师要以常新的方式教少儿苦练基本功。所谓常新的方式,就是不要单一地练习某一个图形的画法,而要将其寓于到少儿感兴趣的图画之中。如:要画好一个圆,可以让它画太阳,也可以让他画满月在水中的倒影,也可以让他画汽车的方向盘,也可以让他利用剪纸、拼图、雕塑等等同一材料和不同材料的方式来掌握它。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基本功的练习,让他们都可以体验到参与其中的乐趣。因此,有利于激发少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。(7)
观察和练习不能分开进行,在观察中进行练习,在练习中还要观察,观察和练习也没有止境,观察和练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,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,量变最终就会产生质变,少儿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,就会有较快的进步。
六、积极、正面的点评
点评是一种导向,指导着少儿今后努力的方向;点评是一种鼓励和肯定,是对少儿学习的认可和承认;点评也是一种帮助,是对少儿学习不足进行修正和补充。所以点评是一种必要的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方式。由于少儿自身的特点,这种点评只能是积极和正面的,最好不要有批评,让少儿对前段学习具有成就感,对继续学习具有信心。
少儿在这个阶段也没自己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方法,主要是学习他人的标准和方法及思维方式,因而点评力求做到准确,不能片面。无中生有、是非颠倒和不负责任的点评将给少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。
由于少儿自身的特点,使少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,可能将讲“画”的和画“画”分离开来,或者是讲了的没有做完没有做好,或者是没有讲的又做了。总之,少儿的思想、语言和行动不能很好统一,所以在点评时,我们要将讲“画”和画“画” 的内容进行对比,充分发掘少儿在创作过程中的一切闪光点,并进行实事求是的肯定和表扬。在充分肯定之后,就要指出他们创作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,讲“画”的内容哪些还没有表现出来,哪些复杂了,哪些想表现的还没有画到位等等,所有这些都只能诚恳地诱导,要让儿童感觉是在教他,而不能嘲笑、奚落、伤害他的自尊心。总之要使儿童感觉到自己一定能够通过努力学好美术,一定能一次一次地向前进,使他们既有兴趣,又有信心,即能想象又能表现,从而走上美术之路。
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在于,教育少儿成为一个有头脑、有情感,并且有绘画基础的人。通过发挥少儿的想象力,培养其情感意识,积极鼓励少儿勤于动手,激发少儿的绘画兴趣,从师生“讲画”和画“画”入手,以点评作为评价方式来引导少儿走上美术之路,由于少儿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在少儿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表现,是少儿特点与美术教育基本理论相结合的产物。其内容广泛,看法甚多,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探讨。本文仅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方法研究的尝试,为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点滴思考。既是教育理论与美术思想同少儿特点相结合的应用,也是在教少儿美术教育实践的总结,具有理论性,也具有经验性,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。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,少儿的美术水平从初级提高到中级再提升到高级。没有基础的少儿只要运用以上所讲述的方法,很快就能入门。不愿学习美术的,根据美术的理论基础于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相结合,也逐渐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在教授少儿美术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,占80%的美术作品公开发表,90%的美术作品还将继续发表。在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中,占98%的美术作品都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,金奖、银奖、铜奖、优秀奖。这样的教育方法,是属于一种启发式、开放式以及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法。同时,也为少儿的成才开辟道路,为社会培养美术专家和美术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,为今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新局势,促进我国和世界少儿美术教育的明天共同进步。
综上所述,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,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,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,探索在美术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,为培养和提高少儿的审美素质,为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。